期刊简介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国家卫生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报道我国生物制品研究开发重大成果和国内外最新进展的国内唯一的生物制品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载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产品相关领域,如预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研究、生产、使用和质控等学术文章。在选择来稿时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优先报道基金项目及各种基金赞助课题的文章,并适当照顾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本刊可承接国内外与生物制品及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设备、试剂广告业务,以刊物所具有的最广泛和最有效的传播能力做好客户的产品宣传。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部门: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550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2-1197/Q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8
出版地区 吉林
出版地区 吉林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生物学文摘》(BA) 俄罗斯《文摘杂志》(AJ) 荷兰《医学文摘》(EM)收录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004-5503
- 国内刊号:22-1197/Q
- 出版周期:月刊
-
无血清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工艺的建立
目的建立无血清培养基(virusproduction-serum-freemedium,VP-SFM)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CTN-1V株的工艺.方法分别采用VP-SFM和含5%牛血清DMEM于方瓶中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CTN-1V株,比较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不同代次Vero细胞间及无血清与含血清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间制备的狂犬病病毒滴度及效力.将2g/L微载体cytodex-1加......
作者:孙燕;张香玲;陈军;刘鹏;马超;张生琰;李薇 刊期: 2016- 10
-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基
目的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蛹虫草发酵液中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含量.方法以对肝癌细胞抑制率为指标,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优选出培养基中佳氮源及其浓度以及葡萄糖和磷酸二氢钾(KH2PO4)佳浓度;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关键因素之间的配比.结果蛹虫草佳液体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浓度20.22g/L,蛋白胨浓度17.57g/L,KH2PO4浓度0.92g/L,硫酸镁浓度0.5g/L,......
作者:狄志彪;陈新璐;张强;张盼盼;顾正位;韩春超;董祺 刊期: 2016- 10
-
响应面法优化检测己二酸二肼衍化后破伤风类毒素纯度的排阻型高效液相法
目的响应面法优化检测己二酸二肼(adipatehydrazine,ADH)衍化后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toxoid,TT)纯度的排阻型高效液相(SEC-HPLC)法.方法SEC-HPLC层析柱Superdex200increase3.2/300流动相为:20mmol/LNa2CO3/NaHCO3,150mmol/LNaCl,pH9.0,柱温25℃,单针检测时间60min.采用响应面法及中心复......
作者:蔡峰;马诚;蓝天;陈思;周觉非;赵祥宇;杨溢尧;崔长法 刊期: 2016- 10
-
N-末端氨基酸测序数据估计N-末端不均一的单链重组蛋白制品主肽链比例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应用N-末端氨基酸测序数据估计N-末端不均一的单链重组蛋白制品主肽链比例的方法.方法利用氨基酸测序仪的摩尔归一化数据,经信号和噪音分离、信号的筛选等数据处理过程,将主肽链N-末端序列数据与其他次要序列数据分开,进而估计主肽链所占比例.将本方法计算结果与质谱结果进行比较,另用混合样品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本方法所计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可较准确地估计主肽链比例.结论初步建立了应用N-末端氨......
作者:史新昌;杨靖清;韩春梅;陶磊;饶春明 刊期: 2016- 10
-
Msi2在白血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
近几年发现Msi2在白血病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对其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阐述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为白血病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Msi2参与调控白血病的可能分子机制以及Msi2的临床价值等.......
作者:邵会媛;苗宗玉 刊期: 2016- 10
-
已上市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概况及其在国内的临床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诱发该病的主要病原.HPV疫苗是全球首个预防癌症的疫苗,已在多个国家广泛应用.目前成功上市的宫颈癌疫苗有默沙东公司研发的4价和9价Gardasil及葛兰素史克公司(GSK)研发的Cervarix;在我国,HPV疫苗于2016年7月上市.本文就上述疫苗的基本情况、安全性、保护效果及免疫原性作一综述,并对HPV......
作者:舒雅俊;汤妍 刊期: 2016- 10
-
不同厂家无硫柳汞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动物体内免疫原性的比较
目的比较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春公司)生产的无硫柳汞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与国内外同类产品在动物体内的免疫原性.方法分别用长春公司、国外A公司及国内B公司生产的无硫柳汞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经后腿胫前肌肌肉注射免疫小鼠,以注射PBS的小鼠作为对照.于免疫前及免疫后14、21、28、35、42d,经小鼠眼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inhibition......
作者:赵大鹏;郭雪;顾建阳;郭骐源;赵志芳;王思艳;陈忠强;汪洋;张兰婷 刊期: 2016- 10
-
CA16疫苗候选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保护性的初步评价
目的评价CA16K168/8疫苗候选株免疫血清对不同CA16毒株的交叉中和能力及对致乳鼠麻痹CA16临床分离株的体内中和保护能力.方法将CA16K168/8疫苗候选株病毒纯化液辅以弗氏佐剂经背部及侧腹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高效价免疫血清.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法检测中和抗体效价;用中和抗体效价终浓度为32U的特异性免疫血清对18株不同CA16临床分离毒株及15株EV71毒株进行交叉中和指数......
作者:谢忠平;李华;杨水芝;谢天宏;杨婷;刘正玲;岳磊;宋霞 刊期: 2016- 10
-
阳离子脂质体DOTAP作为乙肝疫苗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
目的探讨阳离子脂质体DOTAP(2,3-二油氧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作为乙肝疫苗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方法薄膜蒸发复水法制备DOTAP阳离子脂质体乙肝疫苗,检测其粒径、Zata电位、包封率;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DOTAP阳离子脂质体乙肝疫苗组(DOTAP佐剂组)、不加佐剂的乙肝疫苗组(HBS组)、乙肝疫苗加铝佐剂组(铝佐剂组)、乙肝疫苗加CPG-ODN佐剂组(CPG-ODN佐剂组)以及PB......
作者:喻刚;郝鹏亮;韩锡鑫;韩静;赵巍;黄晓媛;杨晓明 刊期: 2016- 10
-
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单克隆抗体CHO工程细胞株的构建、筛选及表达
目的构建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HO工程细胞株,并进行筛选及表达.方法将抗HER2抗体重链基因Fd及轻链基因VL分别克隆至同一质粒pRH上,将构建正确的重组表达质粒命名为pHER2.通过脂质体法将pHER2转染至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缺陷型CHO细胞(CHO-DG44)中,筛选稳定表达的工程细胞......
作者:费保进;雷韬;姜晓;李小娇;沈虎;聂艳桃 刊期: 2016- 10
动态资讯
- 1 北京市朝阳区部分社区老年人的肺炎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2 不同型别正常人红细胞膜蛋白质组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
- 3 牛血清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筛选与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4 牛轮状病毒VP6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5 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稳定性
- 6 第一批赖氨酸升压素国家标准品的制备
- 7 A、C、Y、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血清抗体特异性体外杀菌试验方法的建立及其验证
- 8 我国戊型肝炎病毒流行特征及其疫苗的应用
- 9 狂犬病毒aG株糖蛋白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 10 EGF+6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
- 11 Nrf2/ARE转导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表达条件的优化
- 13 气相色谱法测定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中乙醚的残留量
- 14 川芎嗪对结肠炎模型小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 15 重组人B7-H1IgV工程菌生物学特性的稳定性
- 16 新城疫病毒Lasota系疫苗生产中鸡胚孵化条件的优化
- 17 霍山石斛提取物对人喉癌细胞Hep-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 18 胃癌相关miRNAs的筛选及其作用靶点的验证
- 19 国产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观察
- 20 Aurora-A激酶抑制剂VX-680对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