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国家卫生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报道我国生物制品研究开发重大成果和国内外最新进展的国内唯一的生物制品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载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产品相关领域,如预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研究、生产、使用和质控等学术文章。在选择来稿时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优先报道基金项目及各种基金赞助课题的文章,并适当照顾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本刊可承接国内外与生物制品及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设备、试剂广告业务,以刊物所具有的最广泛和最有效的传播能力做好客户的产品宣传。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部门: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550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2-1197/Q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8
出版地区 吉林
出版地区 吉林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生物学文摘》(BA) 俄罗斯《文摘杂志》(AJ) 荷兰《医学文摘》(EM)收录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004-5503
- 国内刊号:22-1197/Q
- 出版周期:月刊
-
吉林省2001~2014年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基因亲缘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吉林省2001~2014年间麻疹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蛋白基因的亲缘关系.方法选取35株吉林省麻疹病毒株作为代表株,采用RT-PCR法获得麻疹病毒H蛋白核酸分段扩增产物,将测得的序列用DNASTAR软件进行拼接,并用Mega4.0和Bioedit软件对序列进行亲缘关系和同源性分析.结果35株麻疹病毒代表株均属于H1基因型H1a基因亚型,且明显处于两个小分支上.35株麻......
作者:单元春;王爽;周剑惠;吴东林;杨尧;田鑫;魏雷雷;程涛;曹凤瑞 刊期: 2017- 03
-
中度嗜盐菌Halobacillus Y5甘氨酸甜菜碱转运蛋白opuD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目的克隆中度嗜盐菌HalobacillusY5甘氨酸甜菜碱转运蛋白(betaine-choline-carnitinetransporter,BCCT)opuD基因,对其结构及蛋白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耐盐碱特性试验明确其功能.方法将经过Sau3AⅠ部分酶切回收的HalobacillusY5基因组总DNA,与用BamHⅠ酶切并去磷酸化的线性pUC18载体连接,电转化法导入E.coliKNabc感受态......
作者:王艳红;曹宁;贾桂燕;余丽芸;姜巨全 刊期: 2017- 03
-
不同尿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效率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及不同批次尿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效率.方法收集夜尿样本25份及非夜尿样本81份(其中31份来自男性,50份来自女性),采用非整合、无血清、无饲养层细胞、无致癌基因c-MYC的重编程法诱导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s).经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P)染色估算尿细胞重编程效率.结果夜尿与非夜尿中尿......
作者:时良;崔亚洲;周小艳;栾静;韩金祥 刊期: 2017- 03
-
沙门菌对小鼠胃癌细胞增殖及β-防御素-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沙门菌对小鼠胃癌细胞MFC增殖及β-防御素-2(mouse3-defensin,mBD-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0、102、103和104个/ml)沙门菌分别作用MFC细胞不同时间(12、24和48h)后,MTT法检测沙门菌对细胞抑制的佳浓度及时间;TUNEL法检测不同浓度(10、102、103和104个/ml)沙门菌作用MFC细胞不同时间(12、24和48h)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陈竞霞;张柏宁;孙鹏;牛燕;赵方新;陆景坤;张烜;赵鹏伟 刊期: 2017- 03
-
骨形态发生蛋白10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的表达、纯化及其生物活性
目的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hamsterovary,CHO)中表达改造后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0(bonemorphogeneticprotein10,BMP10)全长基因,纯化后检测其生物活性,以期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BMP10分子.方法于rhBMP10的propeptide与maturechain基因片段之间插入6×his-tag标签及DDDDK(肠激酶识别位点),构建pMH3-rhBM......
作者:郑雄飞;金坚;龚笑海;李文军;徐栋生;万爱妮 刊期: 2017- 03
-
大肠埃希菌对人结肠癌细胞RKO产生β防御素-3的影响
β防御素是天然抗菌肽家族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机体先天性防御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入侵机体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1.2].β防御素-3通常受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产生[3],在人体上皮细胞和黏膜组织中广泛表达,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能促进伤口愈合,发挥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多种作用.β防御素-3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囊性纤维化、肿瘤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通过大肠埃希菌来刺激......
作者:张丽英;杜肖彦;赵鹏伟 刊期: 2017- 03
-
重组抗TNF-α单克隆抗体ADCC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抗TNF-α单克隆抗体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方法以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作为效应细胞,自主构建膜表面表达TNF-α(membrane-expressedformofTNF-α,mTNF-α)CH......
作者:吕丽娟;陈保汉;周冬梅;徐军;孙文正;杨彬 刊期: 2017- 03
-
生物反应器微载体放大培养Marc-145细胞及PRRSV增殖情况
目的确定不同级别生物反应器间Marc-145细胞在微载体上消化放大培养条件,实现Marc-145细胞二级放大后,在生物反应器内增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reproductiveandrespiratorysyndromevirus,PRRSV).方法在一级生物反应器(BC-7L型)内,以微载体密度4g/L培养Marc-145细胞,培养72h时经灭菌PBS漂洗、胰酶消化后,接种至二级......
作者:任飞;冯二凯;尹茉莉;栾杨;程悦宁;张淼;于竞杰;盛程程;程世鹏;陈立志 刊期: 2017- 03
-
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大兴安岭野生玫瑰花的脂肪酸组成
目的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生长于黑龙江北部地区大兴安岭野生玫瑰花脂肪酸的组成.方法将同一天采摘并储存于相同条件下的野生玫瑰花,采用索氏提取法,以石油醚为溶剂对野生玫瑰花的不同部位萃取得到玫瑰花脂肪酸,经三氟化硼-甲醇酯化后,用气质联用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野生玫瑰花不同部位(花瓣、花蕊、花托及花萼)的脂肪酸组成不同,花瓣中共检测出14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63.78%;花蕊中共检......
作者:贾鹏禹;李良玉;李朝阳;宋大巍 刊期: 2017- 03
-
风疹单次病毒收获液生产工艺的改进
风疹单次病毒收获液的生产采用人二倍体细胞MRC-5株进行病毒培养,但经MRC-5细胞培养及扩增较困难,使用10L转瓶培养不易培养致密的单层细胞,生产的单次病毒收获液病毒滴度较低.改用5L转瓶培养,既可培养致密的单层细胞,又可提高单次病毒收获液病毒滴度和单位产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公殿力;苍天乐;林新旭;郑仲;解通 刊期: 2017- 03
动态资讯
- 1 人颗粒酶A全长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 2 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HBsAg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 3 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黑素刺激素受体(MC1R)的检测
- 4 吉林省2001~2016年成人麻疹病毒核蛋白基因特征分析
- 5 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模式及实施效果
- 6 bFGF促增殖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 7 绿脓杆菌外毒素A功能片段重组蛋白GP38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 8 重组蛹虫草超氧化物岐化酶脱辅基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活性重建
- 9 冻干人凝血因子Ⅷ制剂的S/D处理及其理化分析
- 10 国产冻干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Vero细胞微载体)的接种反应和免疫原性
- 11 香菇多糖对小鼠脾LAK细胞增殖及活性的影响
- 12 应用凝胶过滤筛选纯化甲型肝炎病毒介质
- 13 肺炎链球菌神经氨酸酶nanA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免疫保护效果
-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及其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和免疫学活性
- 15 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抗体分析
- 16 胸腺肽纯化工艺的改进
- 17 重组抗体高效表达的研究进展(Ⅱ)
- 18 应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蚕蛹中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
- 19 猪链球菌2型的研究进展
- 20 白细胞介素-12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